在鄂城鋼鐵公司煉鐵廠,總能見到一個身影穿梭于現場儀器的叢林里,時而俯身觀察儀表數據,時而手持工具調試設備,仿佛能“聽”到每一臺設備的“心跳”,他就是自動化車間儀表班的班長——陳浩。他擅長通過精密的儀器和復雜的控制系統“馴服”那些偶爾“鬧脾氣”的設備,讓惱人的故障現象迅速消失,被工友們戲稱為設備的“定海神針”。
故障“捉迷藏”?他“定”在現場一網打盡
高爐爐頂的料罐秤,在均壓放散過程中罐體晃動較大,造成計量數據跳變、罐體傾斜等風險,這些“頑疾”讓人頭疼不已。
陳浩連續半個月“定”在現場,帶著儀器記錄數據,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氣流頻率與罐體振幅的關聯,反復進行數據測試和原理分析,最終靈感迸發——“給料罐裝一套‘關節’!” 他設計出獨特的糾偏復位裝置,并實施于1#高爐料罐秤。
改造后,罐體晃動幅度明顯降低,稱量精度穩如磐石,有效化解了均壓放散時罐體受到的沖擊力。這項“四兩撥千斤”的發明,不僅保證了罐體的正常復位,還讓他獲得了國家專利。同事們都驚嘆:“陳浩這根定海神針,還真不是蓋的!”
降本“大作戰”,他的“犟勁兒”上來了
高爐爐下一罐到底鐵水秤的傳感器,經常面臨飛濺鐵水的“威脅”——熾熱的鐵花如流星雨般砸落下來,傳感器瞬間燒毀。搶修更換需挖開鐵軌,且需外委施工,多方配合,每換一次傳感器就是一場時間、成本和人力的消耗戰。
陳浩的“犟勁兒”上來了:“必須給傳感器穿‘鎧甲’!”他蹲守現場觀察鐵水流向,發現鐵水飛濺的軌跡宛如“拋物線”。于是,為傳感器設計了防護方案,如同撐起一把“防護傘”。
他利用檢修機會逐步在各條鐵水衡稱量段上進行改造。實施后,傳感器故障率直降90%,大大降低了更換成本。
操作人員對他伸出大拇指,笑道:“陳班長的‘防護傘’,連鐵水見了都得繞道!”
創新不止步,他用“魔法”點燃效能革命
有人問他:“天天和儀表打交道,不枯燥嗎?”他撫摸著剛調試好的傳感器笑道:“你看,這設備像不像會呼吸的生命?它們‘咳嗽’一聲,我得立馬找出病根。”
他通過數據分析,預判設備的“情緒波動”,提前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讓設備故障在他的“魔法”下無處遁形。在他的“魔法書”里,寫滿了對設備故障的深刻洞察和解決方案。從PID控制到PLC編程,從傳感器校準到執行機構的精細化調整,他都游刃有余。
“獨木難成林,得讓大伙兒都成‘設備名醫’!”這套絕活被他制作成25節OPL單點課,在班組大力推廣。如今,班組全員練就“3分鐘定位常規故障”的本領,整體維保效率提高50%。
今年,他提出9條技改提案,條條直擊痛點:從優化PLC控制邏輯縮短故障診斷時間,到自制無線遙測工具實現遠程監控……“他的建議像手術刀,精準又高效!”大伙兒感慨道。這些創新的“種子”落地后,設備綜合效率進一步提升,在自動化車間悄然掀起一場“效能革命”。
陳浩用創新“魔法”撥開故障迷霧
以匠人之精神守護鋼鐵脈搏
高效運轉的設備背后
藏著他滾燙的匠心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