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樊三彩
又是一年財報季,各大鋼企2024年年報相繼出爐。據《中國冶金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31日,已有11家上市鋼企發布2024年年報,合計凈利潤129.53億元,同比下降2.80%;合計營收5795.20億元,同比下降10.98%。
2024年部分上市鋼企凈利潤統計情況 單位:億元

制表:樊三彩,來源:上市公司年報
其中,8家企業凈利潤為正,中信特鋼、南鋼股份、華菱鋼鐵以51.26億元、22.61億元、20.32億元分列利潤榜前3位;營收超千億元的企業為中信特鋼、華菱鋼鐵和鞍鋼股份,不過同比均呈現下滑態勢??梢姡撹F行業的深度調整仍在持續。
本文梳理的2024年實現盈利的8家上市鋼企2023年凈利潤亦為正,展現了較強的“冬泳”能力。細品其年報,秘訣在于打造核心競爭力,重燃增長引擎——
中信特鋼“三位一體”的企業基因特質。一是央企背景,實控人是中信集團,大股東實力雄厚;二是港資背景的管理模式,具有國際化先進管理和治理水平;三是“蘇南模式”下發展起來的高度市場化體制機制,始終保持對市場的敏銳性。這種獨特的企業基因使得公司在市場競爭中能夠保持靈活性和創新性。2024年,該公司充分發揮“蘇南模式”優勢,緊緊抓住軸承、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發展契機,積極調整品種結構,助力公司經營業績保持行業領先。
華菱鋼鐵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域市場優勢。該公司所處區域為鋼材凈流入區域,行業集中度高,供需格局有序。同時,經過高起點、高強度、大規模的技術改造,該公司形成了以華菱湘鋼五米寬厚板、華菱漣鋼 2250毫米和1580毫米熱連軋產線、華菱衡鋼系列連軋管機組、汽車板公司酸軋機組以及立式鍍鋅線等為代表的現代化生產線,工藝裝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加快產線裝備升級,以華菱湘鋼精品高速線材生產線項目、華菱漣鋼冷軋硅鋼一期一步、VAMA二期、華菱冷軋硅鋼二期以及冷軋高端家電板建設項目為代表的提質增效項目穩步推進。
常寶股份專注于特殊專用管材生產制造、深耕中小口徑特色細分市場的產品優勢。該公司小批量、多品種、快速的市場反應能力,使其具有較高品牌價值和高度的客戶認可度,其油井管產品主要客戶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國內客戶,國外主要產油地區(如中東地區、東南亞、北美、中亞、非洲等)的油氣公司,客戶優勢顯著。
……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現盈利的上市鋼企中,僅南鋼股份、久立特材、廣大特材3家企業實現凈利潤同比正增長,展現了突出的經營韌性。經《中國冶金報》記者梳理,相關企業盈利經驗主要包括如下幾方面。
一是品種結構加速優化。如中信特鋼深化品種結構調整,重點品牌產品軸承鋼銷量同比增長6%;能源用鋼銷量創歷史新高;線材高效品種橋梁纜索、彈簧鋼絲、緊固件用鋼分別同比增長30%、23%、20%;81個“小巨人”項目全年銷量738萬噸,完成年度計劃的103%,同比增長10%;“兩高一特”產品再立新功,全年銷量同比增長23%。南鋼股份將高附加值、高性能的先進鋼鐵材料占比提升至28.03%,占比同比增加2.97個百分點。華菱鋼鐵瞄準工業用鋼領域高端化轉型方向,全年實現26個高精尖產品首發,18個鋼種國產替代進口,重點品種鋼銷量占比達到65%。久立特材則聚焦普通產品升級,拓展高端市場新空間,報告期內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收入實現同比增長25%。廣大特材增加了風電主軸、風電精密機械部件產品的銷售份額。
二是堅持雙輪/多輪驅動。永興材料深入踐行“鋰電新能源+特鋼新材料”雙主業發展戰略,2024年特鋼新材料業務營收比重為70.08%、鋰電新能源業務營收占比29.92%,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總體保持穩健發展。南鋼股份構建了與鋼鐵業務相互賦能的復合產業鏈生態系統,如金安礦業深度推進“資源+新材料”發展戰略,建成投產 5 萬噸超純鐵精粉生產線;金恒科技聚焦運營智慧化和生產智能化,中標多個千萬元級鋼鐵項目;柏中環境成功開拓高難度工業污水、固危廢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等新賽道;等等。
三是積極開展降本增效。方大特鋼充分發揮全流程及爐料結構優勢,持續保持成本競爭力;推進全面對標學習,與自己最好的水平、與兄弟企業、與行業先進比,銷售利潤率、噸鋼盈利水平、凈資產收益率等指標多年保持在上市鋼企第一方陣。南鋼股份積極開展全流程尋優,助推極致降本,實現M端(制造端)工序成本同比下降17.46 億元;通過采購生態建設和數字化平臺應用,各項物資采購成本行業排名顯著提升。
四是出海步伐加快。中信特鋼2024年實現對外銷量1889.0萬噸,其中外貿出口220.2萬噸,同時,明確了“資源+主業+分銷”全產業鏈布局的國際化戰略,確定了“并購優先、由后往前、先小后大、穩妥推進”的實施策略,遴選出重點項目進行推進并取得積極進展。久立特材加速國際化布局,在完成對EBK公司(從事焊接鋼管及冶金復合管生產的德國企業)的收購、融合與優化后,進一步提升了接單能力。
此外,注重股東回報與企業發展的平衡、得天獨厚的地理和物流優勢等也是企業盈利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
至于部分企業出現虧損,主要因素還是鋼鐵行業弱市行情進一步加劇,導致鋼鐵主業整體虧損。很多企業雖采取了擇機采購、調品增效、運營提效、系統降本等措施全力減虧控虧,但仍未能完全彌補購銷兩端市場持續收窄減利影響,導致虧損額增加。
伴隨著上市鋼企的業績情況和利潤版圖出爐,可以看出,今年鋼鐵企業依然上演著“幾家歡喜幾家愁”的戲碼,有鋼企在利潤的懸崖邊緣掙扎甚至已經虧損,特別是那些無法做到迅速調整策略、適應市場的企業,也有鋼企逆風而行、實現突圍,因敏銳的市場嗅覺、完善的戰略布局、獨特的市場定位、深厚的研發實力、強大的品牌效應等而一枝獨秀??梢源_定的是,鋼鐵行業將經歷一段較長時間的“冬練”,2025年,鋼鐵行業仍然挑戰與機遇并存,各家上市鋼企的經營表現值得期待。